专利许可协议必知(上)

上海所麦律师
 
前言 
鉴于国内高科技厂商的国际化,与海外高科技公司的来往愈来愈密切。国际科技产品的交易、授权、技术移转相关合约,不管对方是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法国等国家的科技公司,几乎均以英美契约法为解释准据法。所以,初步了解英美契约法系的若干基本原则为争取商业利益之不可或缺知识。相当的法律了解更可促进国内厂商与海外大厂谈判的平等。只可惜,目前国内许可协议谈判模式有二大类:其一、总经理本人(有时与主管财务的太太一起)与对方的专业律师谈判;其二、公司派遣一位毫无法律知识的业务职员来谈判[1]。两者或许对业务极了解,却对法律只能凭经验和直觉,而因过去错误范例,经验的善用有限,且直觉虽然有时会准确,但法律的一些原理有时属「反直觉」(counter-intuitive,以下有范例)。总之,因无法律专业知识,此种业余的谈判模式会不知觉地导致利于对方的合约条件。此现象,除使公司利益有所损失外,普及化偏于外商的合约条件,久而久之会造成「台湾版」的契约条件,而整个产业就会共同地遭遇不公平的交易条件。最明显的例子是国内个人计算机代工厂的OEM合约。虽然产品挂的是客户的高毛利品牌,但执行代工者却为极低毛利的代工厂,其中的送达、库存责任、损害赔偿等条件极为苛刻,而知识产权侵害责任,几乎全为代工厂所负担。有如此极不合情理的契约「定律」,就是因为不专业谈判者以往不知情地让与对方许多不该让的条件。有鉴于此,国内厂商的法务部门(或是雇用事务所的律师),对其谈判合约之英美法应有基本上的了解,以便协助国内公司争取该有的权益,并间接协助整个产业争取其应得的经营利益。本文,以针对国内厂商正面临的问题,系采被授权人(即受权人,Licensee[2]) 的立场,且适时分析授权人(Licensor)的顾虑,使被授权人因更了解授权人的企图以致能拟定较有效的对策。 
 
顺便提示,一个合约可比喻成一个小故事,它会反映立约人的愿望、所欲、所怕、双方之关系和个别价值观,甚至于其人格。有时天下的美满、丑恶、真情与虚伪均会出现于合约的条款中。分析合约时,能将合约看成故事,就可不厌其烦地阅读合约中诸多复杂的古怪措词,并津津有味的猜测、分析立约人之个别人生观。 
 
契约之本质 
一个契约的撰写宗旨,无疑是准确地记载双方的交易权责,并能预测及妥当的处理可能会发生的争议和意外。基本上,由于语言本质上无法避免模糊,欲达全为精准的合约不但困难,且根本不可能。尽管如此,撰写者的任务是尽力往准确的方向迈步。但任务的达成受碍于两难:第一难是所谓「语意义学」的问题(the semantic problem)[3];亦即,任何语词的定义必定会需要更多的语词来解释,而该解释的语词同样会涵盖更多不精准的语词,却该语词会需要更多的定义。因而原本的语词,加上其定义必然会变得更复杂,甚至于会环绕到原本的语词来解释其解释。后者是所谓「自圆其说」(circularity)的问题,经常查字典的人均以无奈的心态面对此问题。第二难则是基于人类本身,虽尽最大努力,本质上无法完全「明确」地表达其意思 (indefiniteness)。人的「不明确」中有三大类:乃为模棱两可(ambiguity)、含混不清(vagueness)、及主词不清之修饰语(ambiguous antecedent modifier)。带有模棱两可的语词是于一词中含有至少两种不同的意义(the "duality")[4],而撰写者之本意却仅有一种。例如,某合约中的「为期二月四日至六月八日」语词的「至」是否含二月四日及六月八日?[5]范例的撰写者自己无二意,却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居然没有成功的表达其意思。反观「含混不清」的语词是因为其「体外」环境(而非体内的一体为二意)并未明确界定而引起其不确定性:如授权语词「不可分隔」究竟是指不可外包、或不可让与子公司、或两者均不可[6]?此例的语词体外范围(界限),因未经明确订定,就会引起含混。不明确之第三大类为主词不清之修饰语,就牵涉到撰写者的撰写品质;亦即其属细心度不足所引起的文法错误。许可协议中的「授权所有专利除新式样外于1999年六月一日前所申请」[7]的意思是于六月一日前所申请的新式样专利除外或是授权所有六月一日前申请的专利?修饰的究竟是哪一主词对其意义的差别可见一斑。能了解并运用若干法律原则就可利用上述不明确语词来争取合约利益(以下的ambiguity说明为例)。 
 
契约的开端(Heading) 
一般英文合约会有类似以下的开端: 
 
This Agreement, effective July 12, 2001, by and between ABC Inc。, a corporation of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having a principal place of business at ________________(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ABC"), and XYZ Co。, a corporation of Taiwa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ving a principal place of business at _____________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XYZ"), 
 
至于日期,契约法之一般规定是除非有其他处理方式之表明,有效日期乃为最后签署之当事人签署之日(execution date)。于开端表明"effective date"(有效日)的用意在于消除与签署日(execution date)之任何疑问。至于当事人,"A California corporation having a principal place of business at"意旨确定当事公司;亦即,因诸多公司名重复或名字变更,当事公司之注册州和其设址是用在避免当事人是谁的混淆[8]。另外,尤其跨国性大集团会组织成诸多关系企业/事业群/部等横/垂直整合架构。集团中之某一单位所签署之合约是否对集团里之其他单位有约束力?英美法则明指:单一公司里之单位(如部门)所签署的合约对整个公司有约束力,却关系企业之单位须视其母公司之股权或控制关系以及其他状况而断定约束力的范围[9]。此效力范围是法律之基本考虑之一;即所谓「职权」或「权限」,英文之所谓 "authority"。签约人代表权力的法律问题是经数百年数千文章的研究题目,表面上简单的课题却实际上极为复杂。欲避免法律争议者,面对有疑问的状况,应可要求对方提供其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之委任书或公司印章,以便证明签约人的签约资格。另外,欲缩小合约效力范围者(譬如专利仅授权某事业群者以免全集团称受支付权利金之义务),务必于合约中明确地表示约束力范围如何,而起码的做法是于开端尽所能地确实明订当事公司。 
 
一般合约中的诸多「缘」(Whereas)语词主要作用是描述合约的交易基本性质。另一个作用是「缘」的应用可提高公司的行政效率。尤其跨国性大公司恐怕一时会有上百上千的合约;其中的「缘」语词因大略会描述合约的基本性质,可于数年后在翻箱倒柜时因只须阅读开端,促进有效地寻找所要的合约。为实现此作用,许可协议中之「缘」语词应该至少表述(一)技术的标的物、(二)相关权利以及其归属、(三)双方的角色、(四)双方对本交易的意愿。以下有范例做参考: 
 
WITNESSETH 
 
WHEREAS, ABC has for many years been engaged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mpact disc (CD) systems, in which signals encoded in digital form and stored on a disc are read and reproduced by means of devices using an optical read out beam, and has obtained valuable intellectual property, know-how and experience thereby; 
 
WHEREAS ABC is the owner of and has the right to license CD patents as follows: 
 
Title 
 
U。S。 Patent No。 ______________; 
 
and their counterpart patents in other countries; 
 
WHEREAS, XYZ desires to license the right to manufacture and sell playback devices utilizing any of the CD systems,; and 
 
WHEREAS, ABC is willing to grant such license on terms and conditions more specifically set forth hereunder; 
 
诸「缘」条款之后通常有一句极文雅的双方意同表述: 
 
NOW, THEREFORE, in mutual consideration of the premises and the faithful performance of the mutual covenants hereinafter set forth, the parties hereto have agreed as follows: 
 
以下乃为合约的双方承诺以及权利、责任、义务之分配和法律的框架表述。 
 
定义(Definitions) 
于合约中使用定义来代表较长而频繁出现的项目可减少文词的重复和数量以便简化合约的相关条款。于比较长及复杂度高的合约,使用定义模式尤为适当。使用定义一般有两种模式:其一、较简单而专用名称不多的合约可于第一次提到标的物以括号加以定义,如下: 
 
the connector products manufactured by ABC (hereinafter the "ABC PRODUCTS")[10] 
甲方所制造之连接器产品(以下称「产品」)… 
 
模式其二是适合较复杂、条款多、且专用名称繁杂的合约。定义可在合约中的专门定义章表列之(英文合约多半以头一字字母顺序列出): 
 
"ABC PRODUCTS" means those connector products manufactured by ABC 
「甲方产品」系指甲方所制造之连接器产品 
 
"LICENSED PRODUCT(S)" means, as to MMM, Personal Computers, and, as to LLL, means all products, processes and services of any kind。 
「授权产品」系指,有关甲方,个人计算机,而有关乙方,所有产品、制程、及任何服务项目。 
 
格式简化之外,使用定义模式的另一作用是其促使心里平衡的功效。定义的巧妙使用能隐藏合约中的不平等及/或不对称;其用意并非隐藏法律或合约意旨,而是让站下风的一方心里舒服一点。譬如,专利交互授权的一方若为拥有先进专利技术的国际著名大厂,而另一方为较落伍的技术跟随者,经定义的权利/义务分隔,许可协议能以完全对称的授权条款给予较弱的一方平起平坐之舒适感: 
 
ABC grants to XYZ a non-exclusive license to make, use, and sell ABC LICENSED PRODUCTS embodying or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ventions of the ABC PATENTS 
甲方授权乙方一非专属制造、使用、及销售所包含或制造依据甲方专利之甲方授权产品 
 
XYZ grants to ABC a non-exclusive license to make, use, and sell any and all products embodying or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ventions of the XYZ PATENTS 
乙方授权甲方一非专属制造、使用、及销售所包含或制造依据乙方专利之乙方授权产品 
 
个别授权条款看起来完全平等,却察看甲方专利、乙方专利之定义就发现: 
 
ABC PATENTS shall mean all patents owned by ABC related to cooling connector technology 
「甲方专利」系指所有相关却连接器技术的专利 
 
XYZ PATENTS shall mean all patents owned by XYZ 
「乙方专利」系指乙方所有的专利。 
 
意即, 使用定义将「甲方的专利」限制于相关「冷却连接器技术」,就是限制于其专利技术的一小部份,而乙方的授权却包括其所有的专利;但仅授权条款而言,看不出此重大差别。 
 
双方的相对权利的另一差别是以获准日期来限制被授权的专利;察看以下甲方专利的定义: 
 
ABC PATENTS shall mean all those patents issued as of January 1st, 2001 and owned by ABC related to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甲方专利」系指所有于2001年1月1日前获准的相关伴导体技术之专利 
 
甲方所授权的有关半导体专利系限于2001年一月一日前所获准。先进科技公司一般会设法保留其目前或未来自认为有展望的关键技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于1998年的一般性专利许可协议,因对其数字反镜装置(Digital Mirror Device)寄予厚望,相关专利被刻意除外,以确保基于此新技术[11]往后所研发的产品之制造/销售自治布局权。 
 
被授权的专利亦可包含以申请日为界定的专利申请案(patent applications)。IBM的许可协议曾有类似如下的条款: 
 
all patents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having an application filing date prior to December 31, 2001。 
 
虽然2001年之后的专利申请案没有被授权[12],如此授权专利的范围颇为广泛,其原意不外于增加权利金之收入。如此,愈多的专利被授权,愈多的产品种类就可索取权利金。但是,授权正在审查中的专利申请案另外会引起基本「权利」的法律问题;亦即,仍未获准的申请案本身并无正式法律权利可言[13],授权人究竟能授什么权?问题可归于契约法而解决:受权人为取得若干时间的不被指控专利侵害就交换专利申请案的「权利」承认。被授权申请案至少可放心往后两年(审查所需平均时间)不会冒出没有被授权的IBM专利。 
 
受权人若要更长的保障,可要求一「不主张承诺」(non-assertion clause)条款如下: 
 
LICENSOR agrees that with respect to any patent which, for the term of this Agreement, it owns, or any patent which may later issue on a pending application for patent which, for the term of this Agreement, it owns, it will not assert against LICENSEE any claims for infringement based on the manufacture, use, or sale of any product made or sold by LICENSEE under the license granted in this Agreement。 
就有关甲方拥有于本合约之有效期间内之专利或以后其拥有于本合约有效期间之获准专利申请案,甲方同意不得基于本合约所授权乙方之制造、使用、或销售乙方产品主张任何专利侵害指控 
 
国内厂商,因无相当研发成果,能争取由国际大厂如此广泛的不主张承诺甚为罕见。 
 
另一极端的情况是,授权人仅视支付过权利金之产品为被授权的产品。其含意是未曾支付权利金的产品因未被授权均属专利侵害产品,随时有被指控之险,是极限制其授权所给与的免责保障。如此的作法意味着授权人对受权人履行权利金义务之置疑。美商朗讯曾对国内厂商就试探使用类似条款如下: 
 
Notwithstanding anything to the contrary in this Agreement, any product for which a royalty has not been pai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to be a Licensed Product under this Agreement。 
 
如此的条款可能有专利授权法律的基本上问题,于下段探讨。 
 
「授权专利」和「授权产品」之探讨 
国内来自外商的许可协议几乎均有「授权专利」和「授权产品」之分别权限定义。论权利启示,授权人的权利来自专利权,受权人愿取得该专利的使用权(或是侵害免责)。如此,受权人一旦被授权应可任意使用该专利权,无关哪一种产品在使用该专利技术。既然如此,合约为何会有「授权产品」的权限定义?如此的限制是否与专利权法有抵触?近乎百年前著名学者包威尔提倡专利权人拥有的其实不是单独一权利而是一捆权利(bundle of rights),且可授权全部或部分任意选择[14]。类似地区(territorial restraints)和使用领域(field of utilization restrictions)的限制确均被视为合法[15]。但另一些案判指出许可协议不得强迫受权人使用权利人的另一些无专利的产品(所谓链接(tie-in)的专利滥用)[16],和专利产品的转卖价格不得由权利人规定[17]为非法之权利限制。案判各样均有,却权利人若能限制受权人使用其专利的方式,亦应有所代价[18];务实措施是权利人因没有给予全部的权利,权利金应可实质减少。 
 
从授权人的立场看,利用「授权产品」的首要考虑是选定目标为增进权利金收入或限制对方的竞争产品(或许两者均为目标)。目标若为增加权利金收入,「授权产品」的定义范围应尽量扩大,以便涵盖更多的权利金义务产品。因而「授权产品」应无多限制。目标若为限制受权人的被授权产品种类,授权人应设法将「授权产品」的定义范围缩小至排除与授权人竞争之产品,以便不影响授权人的市场占有率。于「授权产品」定义之外的产品,在授权人的眼里,有专利侵害之嫌。却如此对一个被授权相关专利的人,施以潜在侵害威胁似乎应引起争议。授权人已经授权该专利的使用权,却仍能向被授权人指控专利侵害不免与授权理念有抵触。反观之,受权人虽被授权,仍会侵害该被授权的专利,亦似乎不合受权的基本理念。而该专利本身之所能分身执行于不同的产品,与其权利的本性亦似乎不符[19]。目前国内许多专利许可协议以「授权产品」之定义均涵盖针对定义之外产品「保留主张权利」之意思。笔者认为「授权产品」的合法性,若无交换与受权人若干好处(例如权利金之减少),应被挑战。只可惜因许可协议当事人的经济势力不平等,挑战的案例难以催生。 
 
授权人的目标若为收入和限制两者均要,他必须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英特尔针对国内厂商有关计算机中的芯片组专利授权就选择偏于控制产品所引起的失调。因英特尔需要考虑支持其主流微处理器之芯片组供量难题,若过于限制芯片组产品量,就会影响其新款微处理器的推广。英特尔的芯片组许可协议以限制受权人产品为目标,成为2001年计算机业最受注目的诉讼主题。英特尔生产的Pentium IV (P4)微处理器需要周边的芯片组支持,而英特尔原自认为唯自家芯片组能充分地导引其新款微处理器的功效,所以选定Rambus DRAM模式为其芯片组主流产品(850)。而威盛选定其研发成功的DDR (Double Data Rate) SDRAM芯片组来支持英特尔的微处理器。结果威盛的芯片组,因价格/功效均胜过Rambus为主的850就广受主板厂商青睐。加上英特尔的850芯片组上市延宕,英特尔就面对唯他人的芯片组能有效的促进其微处理器销售。此时英特尔只好赶工转开发自家的DDR SDRAM芯片组(845)。与过去威盛之PC133芯片组成功案一样状况,英特尔的策略是设法依据仅授权威盛之低档(low-end)芯片组,而自己占领高档(high-end)产品市场。基于「授权产品」的定义,英特尔即扬言威盛因超越授权范围之故,有重大违约之虞,就可引起英特尔终止合约之举。然后英特尔就可依据专利侵害正式起诉。英特尔原授权威盛的主要目标并非索取巨额的权利金,而是帮助其芯片组部门竞争,但总需要顾虑其P4微处理器的充足芯片组供应支持。还有,英特尔亦试图利用许可协议限制威盛的产品于低档款式,以免与英特尔之高档芯片组产品竞争。此为英特尔版的「微妙平衡」。英特尔控告威盛,却跟随威盛的DDR路线,又授权硅统和杨智究反映英特尔的平衡失调。英特尔所利用「授权产品」之定义来限制威盛的产品于低档,是否有专利或契约法的问题,只能看法关判决和分析。 
 
以下有收权利金为主要目标的朗讯授权通讯零组件相关的专利授权方法,和意图双目标均达成的荷兰皇家飞利浦光驱授权模式供更进一步的案例分析。 
 
从受权人的立场,即签署许可协议,减免权利金支付为首要任务,但同时须要顾虑「授权产品」以外的产品,没有被授所引起的专利侵害指控之虞。若利用「授权产品」之狭义解释来减免权利金,却又以广义解释来容纳被指控专利侵害的产品于「授权产品」定义内,未免引起矛盾。但是,因国内厂商似乎别无选择,只好以「此一时彼一时」提出解义。有一些有经验的国外厂商对问题有备而来。朗讯的合约中有「唯支付过权利金的授权产品可被视为被授权之产品」的奇特陈述[20];如此,受权方若有产品未曾支付朗讯权利金,此但书似乎给予朗讯就该产品指控专利侵害的有力根据。但是,此但书似乎可攻击:专利许可协议所授权的应是专利而非产品;亦即,专利既是被授权,任何使用该些专利应该被授权。然而,受权人一签约就被视为接受条件,受权人的某些产品以回避专利侵害指控,只好支付权利金。朗讯此条款是以扩大权利金收入为目标,确无限制受权人的产品用意。企图扩大收权利金的产品项目,并同时限制受权人的产品,似乎与以上受权人的矛盾一样矛盾。举例,若专利权系属影像技术,授权人若拟以扩大权利金义务产品范围(或将权利金计算基于售价较高的产品,例如系统而非零组件),他应将授权产品定义为「个人计算机」,而即使未安装影像零组件的个人计算机,仍会被视为支付权利金的「授权产品」。如此让授权人扩大权利金收入的做法必定与法不符;到了极点,专利若是一根值一毛钱的螺丝钉,而授权产品被定义为使用该螺丝钉之值一亿元的波音747,岂不是成笑话?反对于合约中「授权产品」之滥用,应为国内授权谈判当务之急的题目,但愿不久的将来会有法庭的相关判决。 
 
争取最高权利金收入同时限制受权人产品,乃为飞利浦许可协议之双目标。专利或是产品为授权的标的物,是飞利浦授权模式成败之关键问题。从受权人的立场观察,使用无附带条件的「授权专利」(Licensed Patents),应是避免就该些专利侵害指控的保障,且给予受权人基于触及专利才需要支付权利金的减免权利金弹性。合约中仅定「授权专利」对受权人有利可见一斑。反观使用「授权产品」,因可限制受权人的产品销售,又因有权利金义务的产品分明,可方便授权人收取权利金(凡是「授权产品」无关是否触及专利均需支付权利金),故对授权人颇有利。譬如, 
 
LICENSED PRODUCTS shall mean all CD player products 
「授权产品」系指所有光盘播放产品 
 
跨国性科技公司均了解其专利授权计划,应与其产品销售策略配合。飞利浦持有光盘技术相关之基础性专利,专利的范围包含控制器芯片(control chips)、零组件、以及播放器器装置。而相关许可协议有明示专利被授权,然而许可协议却以「授权产品」的定义,试图限制专利的使用范围于「光驱」("Players")。亦即,受权人虽然系属专利的受权者,却没有被授权使用该些专利,以制造/销售光驱相关之控制器芯片、零组件、播放器内的机器装置等产品。该些产品,包含如集成电路控制器(IC controller)、播放器的自动伺服机器(servo-mechanism)等,均为飞利浦自己制造销/售的产品。该公司的芯片设计、电子零组件、消费品等事业群正在个别开发/制造/销售,而飞利浦的专利授权部门,以配合公司的销售计划为目标,不授权拟竞争的公司其所需之专利技术,以免影响其他事业群的计划。权利金收入增高是来自光驱厂商比零组件厂商,多和光驱的售价比零组件的售价多出百倍两个事实。因而权利金的来源多,而权利金计算基础产品(royalty base)高,就构成权利金收入的优化。 
 
更离谱的是,光驱厂商即使向飞利浦采购其零组件组装光驱,基于「光驱」为「授权产品」居然仍然须支付飞利浦权利金!因被指出专利产品的贩卖应会附带使用专利的「涵义授权」(implied license),飞利浦,以占产品的百分率为由[21],只好作罢,但国内多少厂商因没有适当的抗议吃上了闷亏。 
 
专利权人可选制造、销售、使用、进口来优化授权的利益 
依照专利法,专利权人可选择针对制造、使用、销售、或进口的行为来主张专利权。因权利一次耗尽论(以下讨论),权利人由其中之一选择而得利,就不得再向其他行为者就相关产品再伸张该专利权(亦即,其权利已耗尽)。权利人的选择